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农民增收路,如何越走越宽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6:03:00    

着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 钟钰 丁存振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并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作出系统部署。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扩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34:1。

然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多重困难:一是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收益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二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就业集中于低技能岗位,大龄农民工就业歧视普遍,县域就业容量不足,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性差;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滞后,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程度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农民财产性收入潜力挖掘不足;四是政策补贴精准度不足,补贴效能衰减,农业保险覆盖面小,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支撑不足。

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要统筹产业、就业、制度与政策四维发力,在稳住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的基础上,挖掘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切实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帮助农民获得多元、稳定的收入途径,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前提下,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产业链优化+科技链赋能+价值链延伸+利益链重构”四链协同,破解经营性收入增收难题。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与县域富民产业,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动农业与加工、文旅深度融合,推广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小而精”模式,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二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特色农产品经营,发展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兼业农民增收来源。三是延伸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引导企业与农户紧密联合与合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四是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效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强化联农带农机制,重构利益链,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构建多元增收渠道。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贡献来源,要通过拓岗位、提技能、促创业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性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并提高农民收入稳定性。一是加大农民工就业岗位的开发,充分释放养老、家政、托育、物流等社会服务领域就业潜力,开发适宜大龄农民工体能的社区服务、乡村管护等岗位,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二是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重点围绕农业科技、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领域开展订单式培训,将培训重点从就业前拓展到就业全过程中,实行长期的陪伴式培训,促进农民工从简单提供劳动力向提供技术和技能转变,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与市场匹配度,增强农民市场就业竞争力。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职工、乡贤等返乡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激励奖补等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增收。

推进制度改革创新,释放农村要素红利。财产性收入虽然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比不高,但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释放农村要素活力,创造性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挖掘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二是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农民利用有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强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惠农富农政策,构建长效支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难点是种粮农民增收,要把种粮农民增收放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位置,健全“价格兜底+补贴精准+成本控制+保险助力”四重种粮收益长效保障机制,确保种粮农民收入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统筹保障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一是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密切跟踪粮食市场运行,做好预警研判,确保在市场价格出现过度下跌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根据需要增加收购库点,确保应收尽收,释放积极政策信号,对粮食口粮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培育和推广、农机装备等支持力度,落实好中央农业补贴政策,及时拨付补贴资金,提高补贴精准性,确保将政策补贴落实到真正种粮的人手里,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能;三是建立种子、化肥等关键物资价格监测与补贴联动机制,探索农资集中采购以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进一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