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兰陵:产业活水浇开振兴“共富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4:0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杨凌宇 刘景洲

初春时节,走进山东兰陵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钢丝球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玩具厂的流水线上工人熟练组装,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

今年初,兰陵县委组织部推出“三个一”工作举措,引导各村深挖潜力,通过召开1次座谈会、制定1个增收计划、明确1个产业项目等方式,全方位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村集体收入,一朵兴产富民的“共富花”徐徐绽放。

“过去村集体收入主要靠土地流转,现在党支部领着干,大伙儿心里有底!”长城镇沙元村村民赵高产在座谈会上感慨。沙元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村里建起加工车间,对胡萝卜清洗分拣,解决“带泥难卖”的痛点,还从外地采购原料扩大产能。村民带地入社后,不仅享有固定收益,还能参与利润分红。去年,合作社净利润的18%反哺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南桥镇孙村则打出科技兴农牌。市派第一书记田宝华通过市场调研,探索引入宁夏人参果种植项目,并在村建设脱毒组培育苗实验室培育草莓种苗。“我们前期试种植2个大棚,根据种植成效再稳步扩大规模。”据田宝华介绍,脱毒苗抗病性强,实验室建成后,草莓亩产预计可提高30%左右,育苗技术还能辐射周边乡镇。

机制联合、技术联合、资源联合,村集体发展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联合作战”,思路更广、合力更强。不仅如此,产业发展的路子也从“传统农业”实现了“多元突围”。

在鲁城镇东石门村,“小钢丝球”撬动了村庄发展的大产业。市派第一书记王贯迎协调资金20万元为村庄购买了5台崭新加工设备,同时盘活村内闲置办公室建设厂房,年增收3.4万元,还带动20余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多挣两三千,不比外出打工差!”村民许景礼笑着说。

2024年,磨山镇史庄村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临沂六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发展育苗产业,打造“阳台经济”。蔬菜大棚里,新一茬菜苗在光照下闪烁着生机和希望。尝到甜头后,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刘清国谋划“乘胜追击”:“我们推出了盆栽草莓、韭菜、辣椒、矮化西红柿等26个品种,预计年产盆栽蔬菜6万余盆、育苗1000万株左右,年利润60余万元,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带领群众致富。”

从特色农产品种养到农业产业升级,从合作社分红到村企联动经营,从小微产业到庭院经济等特色模式,兰陵县坚持抓党建、兴产业、促增收,持续探索强村富民的多元路径。

“2024年,我们制定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二十条措施》,今年年初通过‘三个一’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村集体增收渠道、优化收入结构,持续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产兴农、以产兴村,真正让群众富起来、村集体强起来。”兰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怀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