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商银行“智慧经营”理念再提质:不求规模、不垒大户、不挣快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3:3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杭州报道

4月3日,在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前,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先向公众介绍,陈海强曾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担任过浙商银行两家重要分行的行长,也担任过总行首席风险官,分管多个业务条线,“是我们行里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具有丰富的银行经验、经营管理经验。

4月2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决定,陈海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同时提名陈海强任浙商银行行长。本次业绩说明会也是陈海强面向所有上市公司投资者的“首秀”。

站在新的起点上,浙商银行重夯根基,轻装上阵。

一方面,不断夯实资产负债结构,及时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营收增速保持股份行领先达6.19%;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总资产站稳3.3万亿新台阶,存款付息率下降14个BP。

另一方面,历史风险资产基本出清,资产质量稳中向好。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8%,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下降,拨备覆盖率为178.67%,较上年末下降3.9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46%,较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

在“智慧经营”的理念下,浙商银行已经开启了新征程。陈海强说:“智慧是生命的灯塔,智慧经营是银行行稳致远的指南针。浙商银行再也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再也不走‘垒大户’的老路,再也不关注‘挣快钱’,这些都是浙商银行追求长期价值的选择和方向。”

智慧经营提质,“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自2023年出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以来,陆建强在回顾近年来浙商银行的经营理念时谈道:“(我们)将‘智慧经营’作为提升特色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的专业专注的行业竞争力的‘经营法宝’,努力实现从服务一家企业到服务整个产业生态转变、从抵押担保为主的当铺金融向以算力为主的场景金融转变、从传统关系营销向数字获客转变、对公为主垒大户向普惠导向的小额分散转变。”

在“智慧经营”理念下,2024年浙商银行坚持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不断夯实资产负债结构,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在经营上及时做了三方面的调整。

一是经营策略从“资产端发力”调整为“负债端发力”,持续压降存款付息率。

二是从“高风险高收益”调整为“低风险均收益”的资产配置策略,积极布局项目贷款等收益适中、风险可控的长久期资产,进一步夯实资产底座。

三是从单纯追求“单项收益”调整为“追求场景化的综合收益”转变,不断提升客户粘性,并通过中收扩大工程、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负债结构优化工程、数字化营收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拓宽收入来源,让资产负债营收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在资产端,“低风险均收益”的资产摆布助推收益与风险平衡。2024年,浙商银行在营收增速保持同业领先的同时,实现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至1.38%。

在负债端,负债结构显著优化,存款付息率压降的同时规模平稳增长。2024年,吸收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87%达到1.9万亿元,付息率4年连降至2.10%,成为影响营收及发展持续性的重要助力。

年报显示,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推动下,2024年浙商银行公司、个人客群数量实现显著增长。个人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达1,167万户,全年增幅20.75%;服务公司客户数超26万户,较年初增长14.92%,其中新批公司授信客户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30%。科技金融领域已为超3万户科创企业、近4000户高层次人才客户提供融资超3600亿元,形成了陪伴科创企业共成长的良好生态圈。

轻装上阵,“把风险化解作为头等大事”

“三年来,我们始终把风险化解作为头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处置风险,成功卸下了历史包袱。”陆建强在业绩会上表示。

2024年浙商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分为三个维度。

从基本指标来看,2024年末浙商银行整体不良率、公司贷款不良率、个人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38%、1.36%、1.78%,分别较年初减少0.06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0.1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表现均有所改善。

从重点领域风险压降来看,该行管理层表示,今年来通过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前瞻性压降成果突出。其中,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55%,较年初下降0.93个百分点。

从历史风险化解来看,影子银行的历史包袱已加快出清,整体风险处置回归常态化管理。

“回顾2024年,我们风险处置工作有三方面比较明显的特点。”浙商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潘华枫在业绩会上表示。

第一是风险处置的力度较大。潘华枫提到,2024年全年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同比增加35%,新计提的减值准备较2023年增加将近8%,占营收的比例超过41%。“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行把化风险作为头等大事的决心和力度,而且去年在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我们银行还能保持净利润的正增长,这是很不容易的。”他表示。

第二是风控策略更加稳健。潘华枫透露,面对去年外部环境的复杂、特殊形势,浙商银行确立了更加审慎的风险收益均衡策略,进一步加强授信的全流程管理,严控行业和单户的集中度,持续深化重点风险领域的化解。

第三是产业投研能力提升。浙商银行通过新设产业研究院,加强政策前瞻引领能力,坚持“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

据悉,今年浙商银行将聚焦产业投研、风险处置、专业评审、数字风控四个“提升深化”,保持资产质量继续稳中向好态势。一方面,以数字化风控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加强授信全流程管理,严控新增领域风险发生;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快出清存量风险,推进智慧清收增加效益。

非息收入顶上,“把大零售板块作为五大板块之首”

在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银行如何应对当下的低利率市场环境,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浙商银行的发力重点是,增厚非息收入,改善营收结构。

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24.93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33.25%,抓住行业机会,其他非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应对低利率市场环境的一大优势。

在浙商银行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中,“大零售”居于首位,并在去年开启“财富管理全新启航”战略。

“一家银行想‘杀出重围’,一定要靠竞争力吃饭,背后需要强大的投研能力支撑。”陈海强表示。近年来,浙商银行以数字化投研为抓手,全面启动“中收扩大”工程,打造立体式研究生态和全天候研究服务矩阵,增强营收的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浙商银行零售AUM(管理零售客户资产)保持较好增长。截至2024年末,该行零售AUM增量创近四年新高,增幅近10%。财富代销规模和手续费收入逆势增长,同比增长均超20%。

对于净息差收窄周期性挑战,浙商银行管理层向记者表示,净息差下行是行业共性和业务转型主动调整后的综合结果,目前该行净息差仍居股份制银行靠前水平,2025年预计仍处于下行通道,但降幅将明显降低。

展望2025年,面对净息差下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浙商银行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强化投研力度,争取保持优良的营收表现。从具体行动上,资产端夯实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做大“低风险均收益”资产;负债端做好负债结构优化工程,压降高成本负债,做大低成本存款。同时强化投研攻坚,积极提升非息收入。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