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无线通信”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支撑,正在迎来一场全球卡位战,其中背靠中国生态成长起来的技术标准“星闪”(NearLink)也在进入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期。
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多款配备星闪车钥匙的车型亮相,其中包括了问界新M9、问界M8、享界S9增程版。接近星闪联盟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除了更多车型的覆盖,预计到2025年底,星闪产品有望超过300款。”

2020年,在工信部的牵头下,我国星闪技术标准化正式启动,同年9月,国际星闪联盟正式成立。自2023年9月正式开启商用之后,星闪生态的应用品类已超过100款。
加速星闪规模化落地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一场关乎中国物联网产业话语权的战争。
根据2024年世界物联网大会发布的《世界万物智联数字经济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全球万物智联高级数字经济产值有望超过50万亿美元。
而在物联网技术标准中,既包括了Wi-Fi、蓝牙、星闪、UWB超宽带这些覆盖100米内的短距离通信技术,也有Zigbee、LoRa,以及NB-IoT、5G RedCap、4G Cat1这样的长距离通信技术和广域物联网技术,主要以10公里为界进行划分。
在星闪之前,我国企业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主要采用的是Wi-Fi、蓝牙技术标准,这些标准背后的主导厂商主要以海外厂商为主。但从2023年开始,星闪商用化启动,并在蓝牙与Wi-Fi的夹缝中撕开一道缺口,切入智慧家庭、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并开始起量。
车钥匙这一看似传统的应用,实际上也是物联网“百米赛场”的关键一环。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数字钥匙的新车交付量超过1000万辆,同比增长54.52%,搭载率达到47.51%。其中,新能源车型是数字钥匙的主要贡献市场,2024年搭载量占比达到近8成。
在交付方案方面,虽然蓝牙方案仍是主流,占比超9成,但依然存在定位不准与稳定性的问题,而UWB虽定位精度高、却因系统成本过高普及率低。“相比之下,星闪采用的是相位差和TOF测距方案,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干扰,并且实现更准确的高精度定位,比如星闪的定位精度达0.6m,而蓝牙的定位精度为3-5m,所以星闪车钥匙能够实现5倍以上的定位精度。”车展上的一位行业专家对记者说。
目前,UWB升级则需额外增加UWB芯片和天线,成本是蓝牙方案的3倍左右,而支持星闪与蓝牙双模式整套价格与蓝牙方案相当,国内供应链发挥了较大优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星闪技术的产业链由接入层、服务层、应用层和行业协会标准等构成。接入层主要涉及芯片、模组、仪器等厂商,服务层包括提供云服务、通信服务,分发服务等厂商,应用层则涵盖智慧家庭、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多个生态应用场景。目前,星闪联盟会员单位已经超过1200家,上百家企业推出搭载星闪技术产品,覆盖数码、家电、游戏等多个行业超100个品类,这也为车载应用提供了生态支持。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星闪生态的商业化提速还需要凝聚更多的产业共识。
首先需要克服产业对传统技术的惯性思维和依赖思维,其次需要建立系统性创新机制。技术标准制定不只是纸面工作,而是涉及了芯片、软件适配、操作系统、开发模式、生态系统,财务法务、专利规则、流程建设等体系化的综合工作。
在这场关乎未来物联网产业格局的征战中,星闪技术跨出了关键一步,而新技术体系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原生力,产业链上应该在共识基础下形成合力,共同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