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能吃是福”“小时候胖,长大自然瘦”——这些观念正在被儿童肥胖率的攀升敲响警钟。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5-19岁肥胖儿童已超3.4亿,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怎样判断孩子是否超重?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肥胖儿童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去医院排查?我们邀请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王荧荧主治医师一一解答。
问: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备受关注,很多家长存在“能吃是福”“小时候胖长大就瘦”的观念。请问王医生,如何科学判断孩子是否超重?
王荧荧:判断儿童超重需要结合客观指标和身体信号。首先推荐用 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²),对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BMI生长曲线表”,若BMI≥同年龄性别第85百分位为超重,≥第95百分位则为肥胖。
同时,家长要留意身体预警信号:比如腹部、上臂脂肪堆积明显,皮肤褶皱处(颈部、腋窝等)出现“黑棘皮”(皮肤变黑、粗糙),可能提示胰岛素抵抗;若孩子爬楼梯气喘、睡眠打鼾、关节乏力,需警惕“越胖越懒”的恶性循环。即使是“结实型”肥胖,也需通过BMI评估,避免“隐性超重”。
问:民间常说“小时候胖,长大自然瘦”,这个说法正确吗?还有哪些常见误区需要警惕?
王荧荧:这是典型误区。0-1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长的关键期,儿童期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总量超标”,成年后肥胖概率是正常儿童的2-3倍,且减肥难度更大,而成年肥胖多为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相对易塑形。
另一个误区是“食量大=身体棒”。孩子可能“胃强脾弱”,也就是说食欲好但消化能力弱,过剩热量易转化为脂肪,还可能引发腹胀、便秘。家长需观察:孩子饭后是否活力充沛?若常喊累、犯困,可能是“虚胖”,需调整饮食。
问:如果孩子超重,家庭该如何科学干预?从哪些方面入手最有效?
王荧荧:核心在“吃、动、睡”三方面:
一是饮食管理:控源头、巧搭配、养习惯
减少外卖、零食、甜饮料,多用蒸煮、空气炸锅替代油炸;白米饭加1/5粗粮,不爱吃蔬菜可做成菜饺、菜饼或蔬菜汁面食。
养成饭前1小时禁食零食、专注咀嚼、不强迫“清盘”的习惯,饭后1小时吃无糖酸奶、坚果等健康零食。
二是运动引导:从兴趣入手,降低门槛
胖孩子易抵触运动,可从“玩”开始:户外捞鱼、踢毽子、亲子跳绳(每天5-10分钟),或把运动融入生活(爬楼梯、取快递比赛)。
邀请小伙伴一起运动,用“运动积分卡”激励,让孩子感受“动起来很快乐”。
三是睡眠管理:保证生长激素分泌
睡眠不足会刺激饥饿素,导致孩子更想吃高糖高脂食物。建议学龄前儿童21:00前入睡,小学生20:30-21:00,中学生不晚于23:00,保证每天9-12小时睡眠。
问:不同年龄段的干预重点有何不同?
王荧荧:
对于学龄前(3-6岁)的孩子,由家长主导,拒绝“填鸭式喂养”,鼓励自主进食,多玩跑跳、跳舞、捉迷藏等无规则运动。
对于小学阶段(7-12岁)的孩子,需要家校配合,校内积极参与体育课,校外减少久坐,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打球、骑车、快走)。
对于中学阶段(13-18岁)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共同制定运动计划(如打球、游泳),关注青春期心理,避免自卑或过度节食,饮食以均衡为主,不盲目断碳。
问:哪些情况需要警惕“病理性肥胖”,必须及时就医?
王荧荧:若孩子出现以下症状,需排查疾病:
身高增长缓慢、面容异常(眼距宽、小手小脚)、皮肤紫斑;
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后体重骤增;
怕冷、乏力(甲状腺功能减退)、向心性肥胖(肚子胖、四肢瘦)伴痤疮(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信号。
问:中医在儿童肥胖调理中有哪些特色方法?
王荧荧:儿童肥胖多与“脾虚湿盛”相关,中医讲究标本兼治:
食疗:茯苓山药粥健脾祛湿,冬瓜海带汤清热利水;
外治:耳穴贴压刺激“饥点”“内分泌”等穴位抑制食欲,针灸调理代谢;
需要提醒的是,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务必到正规中医院儿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
记者:最后,您想对家长说些什么?
王荧荧:孩子的习惯是父母生活方式的“镜像”。最好的“减肥药”是家庭氛围——放下手机,陪孩子做饭、散步、打球,用共餐替代外卖,用亲子游戏替代电子屏幕。早期干预不是让孩子“变瘦”,而是帮他们建立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别等肥胖引发高血压、高血脂、性早熟再后悔,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一个更轻盈的未来。
通过科学评估、避开误区、家庭共参与,儿童肥胖完全可以早发现、早干预。关注孩子的每一寸生长,别让“可爱”变成“隐患”。(陈伟玲)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