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居室求学(六十九)
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这套由当年的青年编辑赵家璧主编的十卷本大工程,集中检阅了新文化运动前十年的文学成就,具有成果展示、文学史料、文献学的价值,刚刚出版就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光辉的一章。
在《编辑忆旧》里,赵家璧回忆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全过程的长篇文章,是出版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赵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版界、学术界的概貌,感受前辈作家、学者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和热情;还有他们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只要看一眼十卷本各分卷编选者的名单,读者就能掂量出这套巨著的分量:大系的总序由蔡元培撰写。当年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是北大校长、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以蔡先生的地位和人望,由他老人家撰写总序,再合适不过了。最早提倡“文学革命”的,是陈独秀和胡适,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就由胡适编选,胡适当仁不让,认为这件事就应该由他来做。第二集《文学论争集》由爱好搜集文学资料的郑振铎编选。在策划大系的编选工作时,赵家璧多次征求郑振铎的意见,有的编选者人选,就是郑的主意。第三集《小说一集》的编选者是茅盾,主要选的是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作品。第四集《小说二集》由鲁迅编选。第五集《小说三集》由郑伯奇编选,主要选的是创造社作家的作品。《散文一集》《散文二集》分别由周作人、郁达夫编选。《诗集》由朱自清编选。《戏剧集》由洪深编选。《史料·索引》由阿英编选。大系的编选者,有几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他们当年编选每个分卷,并不是只挂个名,而是亲自操作,并按出版方要求,每卷要撰写一篇二万字的导言。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导言,赵家璧又单独出版一册单行本,等于将名家的文章卖了二次,显示了一位出版家的商业头脑。

我读赵家璧的回忆,感受最深的是良友图书公司总经理伍联德的放权和放心。青年编辑赵家璧汇报他的编辑大系的设想,伍老板大力支持。赵家璧的策划方案是:“我在编辑计划略有头绪之后,就同管理印刷、纸张、成本会计的同事进行出版业务方面的估价工作。预计布面精装,23开本,印进口米色毛道林,每集50万字,包括略高的稿酬、编辑费和规模较大的广告费用(印送样本),定价每册二元,十卷一套20元。估计能销2000部可不亏本,再版即有盈余。在经济上有此预算后,我就和总经理进一步商量,准备立即与编选者签订合同,1935年二、三月刊登广告,全书计划在1935年12月出齐。”赵家璧开动脑筋,在图书出版前,请每位编选者写一段编选感言,按手迹排印,首先借名家的信用宣传十卷本的价值,在书籍出版前大造声势。大系的销售策略是预约的,有如卖期房。由于广告宣传到位,预约的二千部很快完成。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良友又用低廉的白报纸印了不少普及本。用今天的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了奖励赵家璧的工作成绩,伍联德让他休假,外出旅游,并奖给他一大笔钱。

策划、编辑、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也有不少难关,赵家璧都详细写出来,让读者知道大系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版的。当年,国民党搞“文化围剿”,曾设有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鲁迅给报纸写杂文时,也要经过审查删改,甚至审查通不过。编选大系的名单有鲁迅,赵家璧去审查委员会报批,审查官员说鲁迅可以通融。《诗集》的编选者,本来开始请的是郭沫若,审查官员说郭沫若指名道姓地骂过蒋介石委员长,恐怕不行,通不过,他们也是奉命行事,希望良友理解。赵只得征求郑振铎的意见,才换成朱自清。赵的回忆还写到,当年的一位作家穆时英也成了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官。作家当官,当的还是审查作家作品的官,这就给赵家璧带来工作上的便利。图书审查委员会的主官项德言知道良友实力雄厚,就借机以权谋私,敲竹杠,说他有本小说想在良友出版,还想把他的小说纳入已经在文坛享有盛誉的“良友文学丛书”,并说他有事要急用钱,希望一次卖掉版权,书也得印得漂亮些。赵家璧当然明白这是变相索贿,但他权力有限,也不能当场答应,就回来向伍联德说明项德言的要求,伍老板太明白做买卖的潜规则,听罢哈哈大笑,同意“单位行贿”,很痛快地给项德言这位无才无德的审查主官开了500元的“稿酬”,良友提的条件是:鲁迅的名字不能动。须知,大系编选者的编辑费,以鲁迅、胡适那样享有盛名的人,每集也才300元。赵家璧写回忆时,审查主官项德言当年给他的信劫后复得,成了一段出版史的证据和插曲。

大系的导言,由于都出自名家之手,代表了每位编选者对新文学每个门类的观点,而且都是权威的观点,至今都是新文学研究者必读的学术论文。我曾给在大学教现代文学的朋友说,你们给新招收的研究生开必读书目时,第一批书就该是《中国新文学大系》,这十卷书,让学生在图书馆坐上两个月就可以完整读一遍。等他们读完这十卷书,身为现代文学研究生,方才“可与言”。大系的导言还有个轶事是,良友要求每位编选者写两万字以上的文章,千字十元,是高稿酬,但鲁迅只写了一万多字;尽管鲁迅给人写信时说他编选大系也有经济上的考虑,但并没有故意拉长文章,唯利是图。

赵家璧先生在出版界,得天时地利人和,策划出版过不少有永久价值的图书。除了著名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成套的书籍还有《良友文学丛书》,64开本,软精装,内容和形式都是精品。他为中国文化的建设贡献一生,是著名的出版家。我过去理解,说某位前辈是“出版家”,已经包括他在出版业经营管理、编辑策划方面的全部成就。但有些文章,凡称赞某位出版界前辈时,还要加一句,说他是“编辑家”。对此,当有人写文章说叶圣陶先生“为我国著名的编辑家”时,陈原先生《在语词的密林里》曾反驳:“(圣陶老人)1982年元旦撰文说: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圣陶老人自称为编辑,而不是编辑家。编辑是一种人,同时又是一种工作。编辑即是人,则不必加家。作家、画家、作曲家、文学家、科学家——称家。司机、教师、出纳——不称家。”陈原先生研究社会语言学,所以才咬文嚼字,不同意“编辑家”的说法。我认同陈先生的说法,标题只写赵家璧先生为“出版家”。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原标题:《卫建民:一位出版家留下的遗产——赵家璧和《中国新文学大系》》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卫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