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甬农追“新”记|机器换人,换出四季“春色满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47:00    

走进位于宁波镇海澥浦镇的瑞雪花卉研究所,“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美景顿时扑面而来。

在一处大棚内,1.7万盆四季海棠整齐排列,即将进入“海棠花开别样红”的盛花期。“这批四季海棠近期将集中出货,用于装点市区的道路、公园、绿地等,为市民送上春日‘小确幸’。”研究所总经理董亚辉春风满面。

董亚辉查看三角梅长势。

在这里,“满园春色”并不是春季的“专属名词”,而是跨越四季的常态。“春季、秋季栽种四季海棠、矮牵牛、洋凤仙等,夏季培育孔雀草、太阳花,冬季种植三色堇、角堇等。”董亚辉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订单时间提前育苗,实现全年供应花卉。

140亩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要做到“四季如春”,秘诀何在?研究所入口处,一块“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的标牌揭晓了答案。

“现代化机械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花卉育苗、种植的效率和质量。”来自安徽滁州的杜花梅,已在这里种花10多年。对于“机器换人”的便利,她深有感触。

杜花梅查看播种机。

杜花梅将一个个装好土的育苗盘,放上自动播种机。每个育苗盘比一张A3纸小,上面有200个穴。

只见育苗盘“搭乘”播种机的传送带,开启一段播种“旅程”。来到“旅程”第一站,播种机“天降甘霖”,为育苗盘土壤浇水“滋润”;第二站,播种针头吸住料斗里的花种,利用光电传感器对准每个穴,自动掉落完成播种……

“以前我们人工播种,1分钟播不完一盘。现在,播种机1分钟能播完10盘。”杜花梅说,播种机除了“快速”,还有“精准”——

以四季海棠为例,其种子细若微尘,人工用镊子夹取播种,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一夹就是10多颗种子,放在同一个穴里育苗,容易互相争抢养分和生长空间,增加种子损耗率。

“播种针头能够一次只吸住1颗至3颗种子,且1分钟同样能播种10盘。”杜花梅的“花活”因此轻松了许多。

四季海棠。

要四季供应花卉,就要实现反季节育苗。“像四季海棠、一串红,正常在3月中旬育苗、5月中下旬开花。而我们提早至上一年12月育苗,到清明前后就能上市。”反季节育苗的难点在于增温,董亚辉用循环热水式管道供热系统解决了难题。

记者看到,这是一台形似空调的机器,接有两根管道,中央有一个风扇。

“冬季我们会将大棚温度设定在8℃,一旦温度低于设定值,供热系统便会自动启动。”董亚辉介绍,热水通过管道进入机器后,通过散热片进行冷热空气交换,从而吹出热风;水的温度下降后,通过另一根管道流出,重新加热后循环至机器,“其原理就像汽车的散热水箱。”

以往冬春过渡期,人工保温方式就靠加盖大棚薄膜,效果一般。而用电热丝加热不但成本高,且电路负荷大,易发生短路。循环热水式管道供热系统,便成了董亚辉反季节育苗的“利器”。

但“机器换人”也要因地制宜,并不是盲目追求全自动化。“现有的农业智能机械,大多针对水稻、蔬菜等作物,适用于花卉育苗、种植的机械很少,所以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董亚辉以大棚内的以色列全微灌系统为例——

这是一套适用大田种植的自动浇灌系统,传感器能检测土壤含水量。“但一个大棚里就有1万多盆花,每盆的土壤含水量都有差异,每个容器插一个传感器显然不现实。如果仅靠几个传感器检测,又会‘以偏概全’。”所以,董亚辉试用一段时间后,特地把这套系统从“全自动”适配改造为“半自动”。

工作人员正在打理。

如今,判断花是否要浇水,董亚辉改为人工巡视,浇水则交由全微灌系统完成,“夏季时,仅需40分钟到1小时就能完成所有大棚浇水。如果人工拉水管浇水,一个大棚就要浇40分钟,而且无法保证每盆花‘雨露均沾’。”

据悉,在花卉生产关键环节,瑞雪花卉研究所的机械化率均逾80%。得益于此,研究所可提供“育苗—种植—移植—管养”一条龙服务,去年销售商品花700多万盆、成品花苗1200多万株,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

“我们将继续深耕‘机器换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花卉育苗、种植,助力甬城街头繁花似锦、赏心悦目。”董亚辉说。

编辑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