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德] 海因茨·席林 著,王双 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不仅关注1517年在维滕贝格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开启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更是试图呈现这个时间节点的世界是何面貌:1517年及其前后发生了什么?当时有哪些重要人物?世俗与宗教的格局如何?当时的贵族与普通民众生存状况如何?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看到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某些事件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决定性时刻?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英] 史蒂夫·平卡斯 著,聂永光 译,野望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激情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

《埃及7500年》,[美] 罗伯特·蒂格诺 著,刘文菁 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独立发展还是被外部势力统治,埃及一直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建设者。埃及的历史,可谓浓缩了世界历史的关键章节。读罢这本埃及通史,你不仅可以弄清埃及历史的变化与延续,也可以一窥文明的兴衰、帝国的扩张、宗教的传播、文化的碰撞等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

《不确定的爱》,[美] 关宜馨 著,毛超予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本教育民族志方面的著作,作者关宜馨以十多户中产家庭为研究对象,在书中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父母在育儿上的希望与困惑。将长期的民族志研究和对流行的育儿指南、电视剧以及官方文件的分析相结合,关宜馨见证了普通中国父母的困境,他们在有限资源的现实中努力调和“好父母”的新定义。

《重燃文学之火:在阅读课上思考自我与社会》,[美]大卫·丹比 著,汪畅 译,读库 | 新星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对美国高中文学课堂的非虚构报道,《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用两年时间,与三所高中的学生们一起上文学课,在这个过程中探究了文学阅读对人产生的影响。这本书试图通过课堂上发生的故事,呈现人的成长与变化,人与他人、与书籍发生的联系;也试图通过具体的体验与观察,深入探究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澳大利亚] 罗斯·伯恩斯 著,杨楠 译方尖碑 | 译林出版社出版
本书追溯了大马士革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公元前7000年左右建城,先后经历亚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国人的统治,直到20世纪的各方面冲突。基于新的历史资料,本书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综合视角揭示了大马士革在该地区漫长历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原标题:《本周人文社科类图书精选》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来源:作者:人文社科联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