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

因为画图太多,一年半的时间把一台崭新的电脑用到几乎报废;由于经常晚上熬夜画图、写材料,眼镜度数由100多度涨到了将近400度;为了快速论证一组焊接工艺数据,一天内从海阳出发到杭州、成都、上海等六座城市,连续工作23个小时……他是刘伟,国家电投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工程师。
4月28日,刘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刘伟在一线扎根18年,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7年毕业后,刘伟入职位于烟台海阳市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当时厂区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他临时住在一栋租借的旧楼里。有一天晚上,刘伟入睡后突然感觉脚底冰凉,开始以为是没盖好被子,醒来才发现,是海边肆虐的冷风,把玻璃吹碎后,风裹挟着雨点把半边床打湿了。
艰苦的环境让他一度打起退堂鼓,然而,得知这个情况,刘伟的父亲却训斥了他:“做人,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做任何事,不先吃苦哪来的甜啊?”从那开始,刘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座海滨小城干出点名堂来!
摆正心态后,刘伟参与了公司所有产品的焊接工艺,他想:会干的就干漂亮,不会干的就学着干。除此之外,他还一个人承接了公司设计研发中心所有焊接图的绘制工作。

白天跑车间,蹲班组,晚上回办公室画图、编工艺。因为画图工作量太大了,仅一年半时间,刘伟硬是将一台崭新的电脑用到报废。长期的熬夜,也让他双眼近视度数从不到200度迅速蹿升到将近400度。
从2008年开始跟在外国人后面学习技术,到2017年作为讲师给南非工程师授课,刘伟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哪里有焊接难题,哪里就是他的站点。为改善产品制造焊接过程中常出现的裂纹、未熔合等超标缺陷,刘伟根据钢材的焊接特性,首创将离散型移动机器人与高效气体保护焊技术结合,实现了一键启动,焊缝平、横、立位置多层多道全场景焊接,把缺陷出现频率控制在0.5%以下,成功解决高强钢焊接难点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多年来,刘伟开展了多轮多批次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先后攻克40多项重大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30多项,持续为企业创收。

为了解决小体积、空间狭小、工人难进入的焊接难题,无数个挑灯夜战,无数次尝试、失败、修改,终于,刘伟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狭长空间自动化无轨焊接机器人——“霹雳鼠”,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特殊有色金属的焊接,他还成功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专用铝合金焊接机器人,填补行业空白,批量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的产品中,焊接长度达1.85万米,合格率100%。

坚守核电建设车间一线焊接生产岗位18年,刘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操经验,并乐于分享与人。他先后为公司培养核级焊工100余名,技师及以上技能人才34人,带领团队7次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
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刘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紧密接口,在各类封锁中实现技术突围,他和团队一起研制出多套焊接机器人,取得国家专利18项,参与国家行业焊接标准制定6项。
他说:“要让一线工人干得更高效,更有尊严。”
(大众新闻记者 刘一颖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孙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