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1日起,多家银行对消费贷利率进行了调整,明确要求不得低于3%。这意味着此前银行间激烈的“价格战”暂告一段落,各银行的消费贷业务竞争将进入新的阶段。
1
消费贷紧急“刹车”
今年以来,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东风之下,银行机构纷纷摩拳擦掌,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等手段,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发力,消费贷利率更是一路下滑。
据报道,此前江苏银行曾推出新客专享的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推出的“闪电贷”利率同样下探至2.58%的低位;民生银行则在审批额度上做文章,提供30万至100万元的消费贷额度,利率为2.65%,满足大额消费需求;宁波银行的“宁来花”产品利率也曾低至2.68%。
从市场整体数据来看,消费贷利率的下降趋势更为直观。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基点,这一数据刷新了历史低点。更有部分银行将利率压至2.4%左右,这一利率水平甚至低于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足见消费贷市场竞争之激烈。
但就在市场沉浸在消费贷低利率的狂欢中时,4月1日,各银行间的“价格战”却突然戛然而止,消费贷利率紧急“刹车”。
据《证券日报》统计,国有大行方面,如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年利率由2.72%上调至3.1%;建设银行的“快贷”产品年利率从2.8%调整为3%。股份制银行调整幅度更为显著,其中,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年利率由2.58%上调至3.4%;兴业银行的“兴闪贷”年利率从2.78%提升至3%起。城商行中,宁波银行的消费贷新客专享的年利率调整为3.0%,而此前在叠加优惠券后最低可至2.49%,此次调整幅度也不容小觑。
2
回归理性,才能长远发展
短期来看,消费贷利率的上涨无疑将对银行消费贷款业务产生显著影响。有银行工作人员坦言,当前消费贷放贷任务压力巨大,相关调整极有可能削弱消费者的贷款意愿,甚至有人悲观预测“4月份消费贷可能要‘凉凉’”。
但若将视野拉长,这场调整实则是银行业自我修复的必经之路。此前,银行推出的“2字头”利率消费贷,本质上是一种“让利政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银行在这些业务中往往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出现“成本倒挂”的现象——连发放贷款的佣金都难以覆盖运营成本。这种非理性的竞争方式虽然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客户,但从长远来看,却为银行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事实上,在此次消费贷利率上调之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的“血拼”已初现危机。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高达21万亿元,消费贷规模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坏账率也在同步攀升。其中,工商银行消费贷不良率突破2.39%,渤海银行更是飙升至12.37%,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有银行人士表示,在规模做大的背景下,如果资产和客户资质稳定,不良贷款余额同步增加或不变,相当于分母变大,不良贷款率理应不变或下降,而不良贷款率如果上升得更快,则说明出风险的贷款比例更多,非常值得业务部门关注。
因此,此次消费贷利率的上调被视为对不可持续模式的及时纠偏。它旨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让银行在追求业务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商业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银行建立更加稳健、可持续的消费贷业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利率回升,消费贷对银行的战略价值却并未削弱,反而进一步凸显。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从银行贷款结构转型的角度看,消费贷已成为填补零售业务缺口的重要抓手。由于消费贷利率定价普遍高于对公贷款,在当前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消费贷这类高收益零售资产,银行可以实现“以量补价”,有效缓解息差压力。
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消费贷的价值空间。对于银行而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已不再是最优解,更重要的是在扩张与风控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