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英姿)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出席了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并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他在采访中表示,DeepSeek(深度求索)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要有想象力,而且是来自企业需求的想象力。“在这一点上,6G要向DeepSeek学习,做更多创新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张平认为,6G应用对供给方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解决与需求方之间的矛盾,从产品、企业角度更多了解需求,从而进行适配。但据他观察,现实情况通常是:需求方认为需求是多样的,而供给方则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所有需求。
“一些企业好的技术创新的确能够弥补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死海,并形成产业。”张平强调,这个过程一定要形成产业链、生态,大家把位置摆好、共同协作。“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从头到尾把一件事情做完、自己赚钱。并且,这样的企业可能也做不大。”
张平表示,今年6G发展的关键是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AI(人工智能)一旦应用将颠覆整个网络应用等认知”。他指出,通信与AI应用是一个双向过程,例如大模型通过云边端改革,可能能够逐步变为中、小模型,从而得以扩展应用至用户层,小模型通过聚合重组也能构成大模型。
目前AI成本、功耗较高,张平认为,未来AI进入端侧应用阶段,一定要考虑成本。“6G能够从语义角度,为Agent(智能体)这一未来网络基本单元做出真正的增益,例如促进智能体在网络中的模型构造、高效运转等方面。”
今年3月,“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025年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专场上曾释出信号:2025年,北京市将高标准建设北京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
北京应该如何发展6G?张平认为,北京在网络、通信,尤其是应用部分,已经有头部企业在尝试比较好的创新,从而能够创造出一些行业需求,应该尽量让更多供给方能满足这些需求并获益。“北京应该在6G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而且也有能力做到。”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